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西柏坡观后感 优选25篇

时间:2025-02-22 08:20:33
西柏坡观后感 优选25篇[此文共26299字]

西柏坡观后感 优选25篇 由会员“佳子”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西柏坡观后感篇2:西柏坡观后感篇3:西柏坡观后感篇4:西柏坡观后感篇5:西柏坡观后感篇6:西柏坡观后感篇7:西柏坡观后感篇8:西柏坡观后感篇9:西柏坡观后感篇10:西柏坡观后感篇11:西柏坡观后感篇12:西柏坡观后感篇13:西柏坡观后感篇14:西柏坡观后感篇15:西柏坡观后感篇16:西柏坡观后感篇17:西柏坡观后感篇18:西柏坡观后感篇19:西柏坡观后感篇20:西柏坡观后感篇21:西柏坡观后感篇22:西柏坡观后感篇23:西柏坡观后感篇24:西柏坡观后感篇25:西柏坡观后感【正文】

篇1:西柏坡观后感

在学校的安排下全体师生在阶梯教室观看了电影《西柏坡》,这是一部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儿童团核桃带着妹妹枣花和伙伴大金瓜,瞒着大人们偷偷上前线参军。途中意外遇见正在山里寻找西柏坡村的敌人奸细,得知了敌人打算里应外合轰炸西柏坡党中央指挥所的阴谋。核桃决定立刻回到村子报信。在核桃的带领下,孩子们翻山越岭,与一路追踪而来的敌人周旋。最终,核桃冒着生命危险,在掩护伙伴们逃脱的同时完成了报信任务。

这部电影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儿童的勇敢、坚强。那时的人,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人,最终想到的才是自我,这种舍己为人,把自我生死置之度外的作风,怎能不令人敬佩有危险的时候都争着要当掩护,让他人撤离,这种先人后己,把危险留给自我的性格,怎能不令人仰慕

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一幕:核桃让枣花和大金瓜回村报信,把最安全的任务交给他们,自我引开敌人,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我,况且他的腿上还有伤。敌人的轰炸机要扔炸弹的时候,他又让动物们逃走,只留下他自我。他用自我的智慧与敌人作斗争,为同伴争取了时间,报信的任务完成了,人们都以为核桃牺牲了。几天后,核桃头上、胳膊上绑着绷带回来了,伙伴们都很高兴。不久后,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西柏坡纪念馆里,还留着那支被炸变形的钢笔。电影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里还回想着那一幕……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孩子,始终把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看作自我的职责,努力放下师长的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以宽广的胸襟热爱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尊重、理解、真情善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朋友般的友情。无论孩子学习优劣、家境贫富都一样地教育、关爱。家访、谈心,让单亲家庭的孩子鼓起生活的信心。在生活上,要嘘寒问暖,从细节上去关爱学生。公正无私地爱孩子,真诚朴实地与家长沟通,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理解,赢得了孩子的认同。

篇2:西柏坡观后感

五月下旬,天时集团能源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代表,到河北正定县、平山县西柏坡实地参观学习,理解红色教育;睹物思人,感慨颇深,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极大震撼,也引发了很多感想。重温历史,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参观学习,我们有几点深切体会:

一是西柏坡村是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壮丽诗篇的圣地,是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1948年5月,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在这个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终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是西柏坡精神是弘扬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的家具、巴掌大的办公室,发黄的地图。简略为“1234”,即一张地图、两部电话、三张办公桌、四间土坯房构成的指挥所,我们的毛主席和党中央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三是西柏坡作风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在取得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虽然对新中国有着完美的规划,但依然坚持清晰的头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做出了"六条决定":"不送礼,不做寿,少敬酒,少拍掌,不以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四是塔元庄村是新时代农村改革的典范。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工作时,为解决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现状,发展当地经济,在无数次骑自行车下乡中,提出了“正定适宜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后又多次考察调研,一向牵挂在心,不但强调了党的作风建设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还为塔元庄村的小康建设指明了方向,“把农业做成产业化、把养老做成市场化、把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提前实现小康”。几年来,塔元庄村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扬长避短、夜以继日、苦干实干加油干,团体经济、民营经济、家庭经济齐头并进,把村庄建成了老有所依、少有所教、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的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经过参观学习,我们深感使命在肩、初心难忘:

一要坚定一个信念,这信念就是仅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仅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在西柏坡时期,虽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可是,成批的仁人志士、无数热血青年涌跃奔赴西柏坡,使西柏坡成为领导全国抗战的一方热土、中国革命的摇篮。诚如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西柏坡所说:“中国的期望在西柏坡,中国的期望在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到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建国70年来祖国发生的变化,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共产党人不仅仅能砸碎一个旧世界,并且能建立一个新世界;不仅仅能打江山,并且能守江山,能建设好江山社稷,能把中国建成世界瞩目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二要弘扬一种精神,就是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建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柏坡精神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教诲对我们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更富新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生活上要节俭,不相互攀比、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在人生态度上自强不息、奋斗拼搏。

三要牢记“两个务必”,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就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虚心向先进典型学习,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和宝贵经验,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职责心和敬业精神,不浮躁、不张扬、不自满,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此处隐藏23402个字……强国奋勇前进。

在坚持民族独立自主的今日,我们不能忘记去感激抗日英雄爱国救国的将士们,他们是用热血谱写“爱国”的英雄,我们是否该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平时代如何爱国现实生活之中,我国各个阶层的工作者如何“爱国”我认为,我应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从点滴做起,今日我们不必抛头颅撒热血,只要珍惜今日的生活与工作,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就是为和谐安定出了一份力,就是诠释了一种实际的“爱国”行为。我相信!中华民族、两岸炎黄子孙,同宗共祖,血脉相连,在大敌大灾面前团结统一是大势所驱,齐心协力共创未来同样也诠释一种伟大的“爱国”!

篇21:西柏坡观后感

在看到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倒在了糖衣炮弹下之后,我感到的是无比的惋惜,我没有指责他,一个人在没有经历过诱惑之前,是不会明白诱惑有多可怕多难抵挡的。自古爱美人不爱江山,爱金钱胜过生命的人不在少数,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无可厚非,但这就代表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吗答案我想自然不必我多说,肩上是否肩负着职责,心中是否有信仰和坚持,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刻社会已步入小康,绝大多数的人都已不为生活所累,我们追求的应当是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之下,能独善其身的实属不易,但即使再不容易,我们作为党员也必须要成为其中的榜样,一个人也许未必能改变世界,可是一个人能改变另一个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带动身边的人,拒绝诱惑,拒绝贪婪,这个世界必将充满浩然正气。

篇22:西柏坡观后感

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转向城市时,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团结广大工人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的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的情景。

其中,两位主人公在处事上的强烈比较让我印象深刻:耿涛参加城市接管工作后,时时刻刻坚持清醒的头脑。而马保山在安逸的环境下,忘记了党的一贯艰苦奋斗作风,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中,最终铸成大错。看到那里就异常惋惜他以往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还是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碎了。联系到了之前杨教授的党课异常提及的“两个务必”精神,即:务必继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再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视察时,曾说:“那里是立规矩的地方。”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当把耿涛时刻坚守纪律底线当成我们的学习榜样,而把马宝山的错误当成我们最好的警钟。作为一名党员,更应当坚持自我的理念立场,在工作中、生活中严格遵守规矩纪律,决不触碰红线。

篇23:西柏坡观后感

共产党这一最牛创业团队,《走出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活学活用的伟大实践之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当需要在乡村时,就在乡村;当需要转到城市时,就要转到城市。”

毛泽东同志以他远见的卓识,英明决断了在全国即将胜利前夕,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必须到城市去,夺取大城市,全面接管工厂,矿业,邮电,电力等部门,改造争取多数民族资本家为建设国家出力,掌握管理更多的资源,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更好的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同时也深刻意识到革命队伍里,随着捷报频传,全面胜利的到来,一些人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以功臣自居,以为革命胜利了,最终能够歇歇了。停顿起来不求提高,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甚至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贪图享乐,玩物丧志,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高瞻远瞩,明确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的路还很长,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而提出了“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的建设目标,图强的革命精神明显呈此刻世人面前。所以《走出西柏坡》也是这一团队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耀眼的灯塔!

1949年3月23日,走出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地说:“今日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9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提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应当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直到实现共产主义。”联想到身边的现实情景,一部分党员同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僵化,纪律涣散,不作为,严重危害党的信誉,在人民群众中间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这样是很危险的!在深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坚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篇24:西柏坡观后感

7月13日分公司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上党课,之后观看了电影《走出西柏坡》。

在电影中,马保山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出场就在违反纪律私自搬运发电厂的粮食,被发现后他还不知错。这为他这个人物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此后得知电厂有易燃物品威胁到人民财产时,也是他找了自我部队里的队员组成敢死队第一时间冲在了最前面。随着故事的推进,发现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把握到位,但在一些个人原则的问题上,他就有些动摇,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最终也所以进了监狱。

由这个人物出发,我思考了很多。在和平年代,我们受到的各种诱惑更多,在工作中坚持先进性的同时,必须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应对诱惑和压迫时仍能坚持自我的原则,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平时与先进党员同事多交流,以榜样为目标正己身。对于马保山这样的典型,更多的应当是对自我的警醒,坚持梦想立场不动摇,在学习生活中始终坚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学会反思,不断成长,才能在思想、行动上不掉队!

篇25:西柏坡观后感

7月13日,机关党支部组织分公司党员参加了上海举办的“2018我的电影党课”活动,观看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拍摄的影片《走出西柏坡》。观影前,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杨悦教授为全体观影人员讲述了影片的背景、主体及拍摄的意义,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影片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过128分钟的观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电影人物是马宝山,一个敢拼敢闯不怕死的打仗英雄,在取得天津战役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厂燃料罐即将爆炸前带领手下冒死把燃着熊熊大火的燃料罐推到安全区保住了电厂,顶住了真枪实弹。而在战役胜利后,个人满足感激增,在进城后糖衣爆弹的诱惑下,丢掉原则,挪用公款,应对新的局势一味的以自我的经验主义开展工作给战后城市恢复工作带来了种种困境。

经过这次观影,我认识到,昨日的成绩不必须能赢回今日的凯旋,要善于归零、回归本真、坚持终身学习,顺应时局变化转换工作思路,与时俱进。

【小编简评】

西柏坡观后感 优选25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西柏坡观后感范文。

【网友评价】

文章写得不一般。

《西柏坡观后感 优选25篇[此文共2629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光亮文秘网 www.zghbxy.com 版权所有